东湖评论:认人时不要做“董恒先生”
日期:2025-11-04 11:34 浏览:
唐代有“状元乌龙案”。说的是,当主考官郑勋看到考生颜彪的名字时,就想起了著名的忠臣颜真卿,认为他是颜氏后裔,应该受到赞扬,于是封他为第一状元。直到感恩节这天,才发现两人没有血缘关系,从而引发了笑话。后人对此评价:“老大心思太冷,误以为是吕公。”这件事虽然发生在几千年前,但它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,解释了今天人们认识“依赖标签”和“主观假设”的弊端,警示我们不要成为“拿走”的“董恒先生”。
从事实来看,这种“贴标签识人”的现象依然不少见。有些人以学历为依据,认为“出身名门的人”有的以资历为依据,认为“年轻人羞于担当重任,长辈应无罪”;有的以出身为依据,认为出身显赫或前辈推荐,以此作为自己潜力的证明;有的以“印象”为依据,认为因个人好恶而“爱人”或“恨人”。难道都是现代版的“错相”吗?人才认定误入歧途?能否为人才流动筑起“隐形壁垒”?
如果“先生” “东恒”式思维在组织选拔中蔓延,势必从源头上破坏“重品格、重实干、重业绩”的工作导向,对干部队伍建设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。被边缘化,热情逐渐消失;一些存在作风隐患、廉洁风险的干部,可以借助“闪亮标签”过关,获得“带病升职”。长此以往,有潜力、有能力的干部被长期埋没,造成干部队伍“进不去”、“人才断层”;无能的干部占据重要岗位,导致政策执行偏差、重大项目进展缓慢,最终导致发展机会延迟。
“董恒先生”的识人风格,体现了以主观预设代替客观判断。这背后的本质是“想当然”思维的惯性。我们必须分解、求证,通过扎实的调查和背靠背的分析,准确描绘干部形象。
要坚持“选前线马”。巡视将扩大到改革发展主战场和为人民服务的领袖。深入项目现场看攻坚克难能力,走进当地人网格看民情,应急时聚焦责任。通过“沉浸式”考察,不仅看业绩,还看潜力,不仅看言辞,还看行动,真正认识关键时刻能冲、能忍、能赢的创客,让人才素质在技艺的熔炉中得到检验。
我们必须长期坚持。建立常态化监控机制,对干部进行“全周期”管理。不仅注重顺境时的表现,更注重逆境时的韧性;它不仅关注阶段成果,更评估长期潜力。特别关注困境中的长期表现,对重新开始的“老黄牛”要给予持续关注和机会愿扎根基层、默默奉献,成为能克服困难、长期贡献的“滴水穿石”型干部。
我们必须坚持多次审查。建立全循环、多维度的评价体系,组织评价与公众批评相结合,内部评价与外部反馈相验证。不仅要听取队友的评价,还要关注服务对象的意见;需要进行深入的个体对话并运用科学分析。用好大数据技术,结合角色表现、作风建设等信息,绘制干部“立体图”,建立负面信息清单,避免评价失真。
时代呼唤“灼眼金眼”,事业需要“知识、才华、智慧”。放弃严格的树立“东恒先生”,树立科学、全面、辩证的用人观,以技能为基础,用业绩说话,依靠时间的检验,只有诚实、干净、负责的人才才能真正得到认可和使用,为赛事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,让万马竞逐新爆发的广阔天地。
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蔡仲凯(武穴市委组织部)
编辑:刘文英